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、图像处理等领域的飞速发展,AI 伴聊产品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市场新宠。浪潮之中,不乏中国开发者的身影。
Insightrackr 统计了近 30 天海外市场的 AI 伴聊类产品广告创意发现量,发现该品类在海外广告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,排名前三的 App 创意发现量明显超出其他产品,其中第一、二名的两款产品,《Linky》和《Talkie》,均来自中国开发者。
同时《Linky》的创意发现量是《Talkie》的近两倍,说明其正处于广告投放的发力期,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海外推广获客。
《Linky》和《Talkie》均在去年年中推出,经过近一年的运营,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,二者近期在美国 Google Play 免费榜上的排名都稳定在 30-50 名。
而对于新的增量的探寻,我们发现两款 App 指向了不同的方向。
AI 社交应用头部玩家的差异化策略
对比《Linky》和《Talkie》近 30 天的全球广告分布数据,两款产品的大多数广告都投向了欧美地区的 T1 国家,但《Linky》还有一部分广告投向了日本地区、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地区等市场。
而《Talkie》有较大的一部分广告投向了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人口大国,说明其更倾向于在这些地区获取用户。
除了投放地域上的多元化,《Linky》的广告素材也体现出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和本地化处理。
在下面这两则《Linky》的素材案例中,尽管使用了同样的画面布局和呈现方式,但左侧的阿拉伯语素材出现了戴头巾的女性形象,甚至 icon 上的人物也加上了头巾,并巧妙地融入了阿拉伯用户更偏好的绿色和金色。
在右侧的日语素材中则出现了日系二次元常见的女仆形象,以迎合当地用户的审美。
相比之下,我们发现《Talkie》的广告创意素材精细化运营关键并不在于语言文化的适配,而是对小众文化圈子的精准聚焦。
下面这四条《Talkie》的素材都使用了同一个角色来电的内容套路作为素材模板,但每条素材中来电的角色却不尽相同,涵盖了日本虚拟偶像、动漫角色、兽人以及欧美用户熟悉的狼人Alpha 等元素,展现了对不同文化圈层的深刻洞察。
显然,《Talkie》正在通过对这些小众文化群体的精准营销来捕获更多客户。
二次元成 AI 伴聊营销切入点
事实上,二次元文化在 AI 伴聊 App 的广告策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。不仅是《Linky》和《Talkie》,在创意素材中使用二次元风格的角色似乎是多数 AI 伴聊 App 都会采用的一种广告策略。
这些 App 一方面利用 AI 技术追求内容交互上的真实感,另一方面又在广告的视觉呈现上选择与真人截然不同的动漫风格。
这样看似矛盾的策略背后的原因是,尽管 AI 技术大幅发展,但目前仍无法在交互上达到百分百真人的效果,如果开发者以“真人”、“真实感”作为宣传卖点,容易引发用户反感。而二次元风格则可以巧妙地规避这一问题,为用户提供更具想象力和趣味性的互动体验。
同时,二次元爱好者对虚拟形象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接受度,他们通常将情感寄托于虚拟角色,又往往对赛博朋克、机械姬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基础,对 AI 伴侣有着更高的接受度。二次元形象与 AI 互动内容的结合恰好迎合了他们的审美和情感需求,因此成为重要的目标用户群体。
“荷尔蒙”营销:永恒的吸睛之道
对于更多排名中后的 AI 伴聊产品而言,“荷尔蒙”营销依然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有效手段。这类广告素材通常以帅哥美女的形象为主,旨在唤起用户的浪漫幻想和情感需求,并以此推动下载行为。
这一类策略在社交类 App 中非常普遍,到了 AI 社交赛道也不能例外。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:以轮播等形式展示多个帅哥美女形象,暗示用户 App 上“资源丰富”;或是以 1v1 亲密聊天的画面强调私密性,进而引发用户的浪漫幻想。
Z 世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,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追求边界感,拒绝深度社交,但同时又习惯于向网络中的虚拟形象投射情感。一个句句回应、无限包容又不过度干涉的 AI 伴侣似乎成为了这一群体完美的社交选择。
这毫无疑问给了 AI 伴侣赛道巨大的想象空间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深入开拓,AI 伴聊也许还能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以上内容来自 Insightrackr 全球移动营销数据监测,专注于为广告主、代理商、媒体和行研机构提供全面的移动应用市场及广告投放数据。
关注 Insightrackr,了解更多全球移动营销趋势。